欢迎访问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道家文化

你的位置: > 特载 >

《我是文玩迷》第十一章归乡情!古都朝阳(3)

19881114日对北塔进行修缮过程中,发现了天宫、地宫,出土了上千件奇珍异宝,两颗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再现于世。”

魏晨:“七宝舍利塔你可见过?

 

 

 

刘桂明:“是的!在家乡博物管见过,七宝舍利塔即是世界级文物之一,此七宝舍利塔为方形单檐式,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塔上面是由银丝串起的金银饰品,珊瑚、珍珠、玛瑙、玉石、水晶等宝物,外观晶莹剔透,品质极高,此并非一般力量所能为,必为皇家所为。在七宝舍利塔中安放着木胎银棺,银棺里有一座方形单檐金舍利塔,塔内有一个非常精美的金盖玛瑙罐。两颗佛舍利和五粒鎏金珍珠就珍藏在这罐里。而这种包装相套的珍藏方式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安放真身舍利方式大致相同。而通过文物可以看出,除了皇家没有人制作七宝塔这种价值连城的供物,而这里珍藏的舍利也除了佛祖外不可能是第二人。虽然北塔舍利装藏方式与法门寺地宫(铁函一鎏金函一檀木函水晶椁子一玉棺)大致相同,但北塔的七宝舍利塔却是举世无双的。

魏晨:“我记得在《正法华经·七宝塔品第十一》中有记载:‘七宝三塔殊好色若干变。五种之华而雨其上,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琥珀、砗渠、玛瑙以为宝盖。……于时其佛临欲灭度……其舍利身在七宝塔。’《法华经》云:‘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大概是这样写的。此塔是多宝佛塔,内有多宝佛全身舍利。由此可见诸佛经中多谈七宝塔,都是安放佛舍利的庄严之物,但事实上我们所见却很少。几乎可以说北塔的七宝舍利塔是世界宝物,难得一见。在朝阳能得一见此庄严,那也必是有殊胜因缘和福报的。

刘桂明:“你可知家乡北塔有四个身世。”

君君:“古城故事多呀!快讲讲呀!”

刘桂明是不给魏晨机会,直接说了:“朝阳北塔朝阳北塔的第一身世。朝阳古称龙城,是三燕(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和北燕)时期的都城。前燕为鲜卑慕容氏所建,慕容鱿于东晋咸康三年(337)称燕王,并于咸康七年(341)营建新都龙城(今朝阳古城),《晋书·慕容铣载记》(东晋永和元年,345)是由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铣亲率群寮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大牢而龙交首戏翔,解角而去。鱿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至此,龙城成为燕国国都之始。由此也可以说明以慕容鱿为首的鲜卑贵族已有崇拜佛法的了,由于他们的信仰民众也有信奉者,佛教逐渐流行起来。前燕于晋太和五年(370)被崇佛的前秦苻坚所灭。至太元九年(384)慕容垂建立后燕定都中山,隆安元年(397)移都龙城,史称后燕。后燕统治者贵族等都基本崇信佛法,敬重沙门,并建佛寺。《晋书·慕容垂载记》载,太元二十年(395)慕容垂遣太子保宝率军伐魏,十一月,燕军至参合陂,有大风,黑气如堤,白军后来,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宝训,魏军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宝笑而不纳。昙蒙固以为言。慕容宝及属下仍疏于防备,终至惨败而归。由此可知,支昙猛能参与后燕军国大事,必是统治者有一定的信仰,同时支昙猛也是高僧。那么佛教在当时贵族的提倡和扶持下,民众信仰已相当普遍。北燕为鲜卑化的汉人冯跋所建,西燕灭后,冯跋东徙龙城,为后燕禁卫军将领。慕容熙荒淫无道,4074月冯跋杀他后,拥后燕主慕容宝之养子慕容云为主,冯跋为特使。40910月云被其宠臣离班所杀,冯跋又杀离班,自称燕天王,仍以燕为国号,都为龙城,史称北燕。北燕时期佛教兴盛,高僧继起。据《高僧传》等史籍所载,北燕高僧有达5人之多,北票西官营子发现北燕冯素弗之墓出土一件压印佛像纹饰的山字形金饰,证明北燕冯跋弟冯素弗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因此著名佛史专家汤用彤先生认为

站长推荐

百度搜索
  •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隐私(版权) 请联系站长:QQ 307017789

    道家文化(香港)研究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19 邮箱:307017789@qq.com